上一步 回到第一頁 下一步

OSI

有好幾個主要電腦廠家,如 IBM、DEC、Burroughs 等,都有設計它們各自的網路結構和通訊協定,如果採用這些設計的機器,在其各自的網路上面運作良好,但卻不能在不同廠家的機器之間進行溝通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sation (ISO) 於 1978 年開始開發一套標準架構,終於成功推出 Reference Model for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(OSI) 作為其標準,它提供了一個很有用的模型去解釋各個不同層面的網路協定。

實體層

在這層裡面您必須作出一些機械和電子方面的決定,也就是要定義出在終端和網絡之間要使用的設備。同時,採用何種佈線也要在這裡決定出來。

資料連接層

在這層指定了要採用的信息單元(message unit)是什麼,通常在 LAN 上面的信息單元被稱為 frame 。以及它們的格式、和如何穿越網路。每一個 packet 都會被賦予一個位址碼和偵錯監測值(checksum)。有一個 Binary 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s 協定,會判定出一個封包如果在丟失的情況下,要等待多久會被重新發送,這個協定也是在這層裡面定義。

總體來說,這層的工作就是保證一個無錯誤的物理上的數據傳輸。

網路層

這層就好比是一個中間人界乎於網絡功能和使用者功能之間。它會定義出封包在網路中移動的路由和其處理過程,這層還決定了網路是如何進行管理功能的,比如,發送狀態信息給接點和規範封包的流動等。

一個有趣的事情是,網路層還能將底層協定(網路功能)對上層協定(使用者功能)隱藏起來。這樣,在網路的使用者就可以使用不同種類的硬體了。假如您用來建置網的材料都不盡相同的話,這是非常好的事情。

在底下的三層之上,還有四層是屬于使用者功能範圍的,不過它們也常常會被整合在一起。您要記住的一點是:無論程式設計者如何定義這些協定,(例如,把它們分為兩層或四層),這四層在實際上都會被執行的。

傳送層

在這層,將會設定節點位址的傳達,還有錯誤檢測和修正的方法。

會談層

這層定義了如何連接和掛斷連接,和在網路上面的數據如何交換。

表現層

在這層,定義了數據的語法(syntax)、變更、和格式。當應用程式的語法和格式都不同的時候,這層還將定義了如何翻譯這些不同。

應用層

這是最後一層了,它定義了應用程式是如何進入 OSI 模式進行傳送。它自己並不屬於應用程式,但它支持使用者的應用程式,如:檔案傳送、密碼驗證、和網路工具等。

上一步 回到第一頁 下一步